-
最高法:持續性經常性家暴將被認定為虐待
-
“缺人才”的養老院
近年來,為推動養老服務發展,利好政策密集發布,但對于行業從業人員來說,“利好”背后,有著很多困頓,其中人才培養和專業化成為最大壓力。 按照現在的養老院長的存量接受培訓,容易完成民政部培訓1萬名養老院院長的要求,但培訓200萬名護理員“存在較大缺口”。 (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17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民政部關于對第十一屆“中華慈善獎”擬表彰名單進行公示的公告
-
對話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院長嚴駿:讓“財富向善”成為時代潮流
現在,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企業社會責任,越來越多的企業創始人有意識做公益,但如何科學、有效地做公益,他們心存疑惑。 在我看來,所有公眾上市公司都應該是社會企業,除了為股東負責,還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,創造社會價值。雖然社會企業在國內還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,但這是大勢所趨。 (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10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教育部:“十三五” 我國20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
-
我國將開展為期3年的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行動
-
連發3例猝死事件,廣州何時全面配置AED?
地鐵何時裝配AED,廣州地鐵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,還在積極推進。雖然設備安裝在地鐵,但過程中會涉及很多不同部門,“年底前會把相關的事落實下來”。 -
五年“互聯網+公募”改變了誰?
民政部門指定這些平臺,是希望幫公益組織破圈,找到更多潛在的捐贈人。“通過大家高頻使用的軟件,更容易讓公益活動和大眾建立連接。” 對于小型的公益機構而言,首次觸網,有了推動數字化轉型的機會,五年來,互聯網籌款成為他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,每年的99公益日、95公益周,都是大大小小公益組織惦記的事情。 (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3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第33個世界艾滋病日 “高校防艾二維碼”在北京發布
-
我國將建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臺 助力解決老人數字化適應問題